台灣人均GDP超越韓國,反而暴露島內經濟問題

近日,台灣地區人均GDP時隔22年再度反超韓國,令台灣島內民眾感到驚喜的同時,又感受不太真實。對此,有分析認為,這暴露出台灣產業失衡和收入差距擴大等問題。有台媒甚至直言,這是“一場虛妄的夢幻”。

香港中通社資料圖片

最近,台灣接連傳來喜報。根據台灣主計總處最新數據估算,台灣今(2025)年人均 GDP將達38066美元,是自2003年後首次反超韓國,這比原本市場預期提前了一年。此外還有:8月,台灣地區出口額超過韓國,為30多年首次;《2025全球財富報告》顯示,台灣成人平均財富達31.2萬美元,位居世界第15名,超越日本和韓國。

這些成績似乎都顯示台灣人擁有的財富在全世界是前段班,可是台灣民眾卻普遍對此表示“難以置信”“無感”。為什麼呢?

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近日一語道破:半導體產業拉高台灣經濟數字,所以其他行業的人感受不到的是正常的。而這也正反映了台灣地區產業失衡的問題。

據台灣《工商時報》今天(18日)報道,台灣今年1-8月出口成長高達29%,基本上都歸功於半導體和資通這兩個產業。一旦排除這兩大產業,台灣的出口1-8月年增率只有0.9%,比金融危機那一年(2008年)還差,馬上從繁榮落至低迷。

因此,有台灣學者指出,產業發展不平衡是台灣經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問題。台灣產業集中度太高,如果未來科技產業景氣好,受惠於半導體產業、AI發展,將繼續帶動台灣經濟實現高增長,但若未來景氣下滑,台灣受到衝擊也可能最大。

產業失衡還導致收入差距擴大。《工商時報》稱,台灣的資通和電子兩行業佔出口高達七成,但這兩行業佔總就業人口不到8%,因此能享受到GDP果實的人少之又少,台灣高達七成的人領不到平均月薪。而且,GDP分配到受僱人員報酬的比率已由1990年的51%降至如今的44%,這說明GDP的果實有更多是分配到金融資本、土地等生產要素上了,所以無論人均GDP升到多少,“亦是一場夢幻”。

台灣《聯合報》也表示,不同產業的業者收入差異很大,“如果你不在高科技尤其是半導體產業或金融業工作,更會感受到有錢的都是別人”。

此外,《工商時報》還認為,台灣人均GDP超越韓國這件事本身“虛幻得很”。報道稱,人均GDP常常取決匯率,新台幣的匯率從去年8月的32.108升值現在的30.179,韓元反而由1363貶至1390,“如此匯率,贏韓國,理之必然也”。而且,貨幣升值影響出口競爭力,未來可能重創出口,反而導致人均GDP下跌,台灣需要小心。

台灣“中央大學”經濟系教授徐之強還指出,這份喜報的背後還暗藏著人口負增長的隱憂。他說,人均GDP不能只看分子,還要看分母,台灣近年來每年新生兒少1萬人,“少子化是造成超車”要原因之一。台灣要維持經濟動能,不管哪個產業都需要人才,才有機會保持創新優勢。

台“國發會主委”葉俊顯昨天(17日)樂觀預測,台灣人均GDP超越韓國將會持續,但台灣輿論則表示擔憂,如今的台灣經濟所有指標愈來愈不均衡,再不以洪荒之力扭轉這個局面,如今一切超越韓國的歡呼,日後恐將轉為工作貧窮的憤怒,笑聲也將變成淚水。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