賴清德稱買美農產品有助台糧食安全,遭輿論質疑

美國農業部次長林德柏格近日率團訪台,台灣當局領導人賴清德9月30時接見訪團時聲稱,日前台美雙方業者在美國簽署採購意向書,規劃在未來4年採購100億美元的黃豆、小麥、玉米及牛肉等美國農產品,並稱“美國農產品也有助於提升台灣糧食安全”。對此,台輿論質疑如此龐大的購買金額,簡直不顧台農民死活,是拿人民的血汗錢去討好美國。

林德柏格表示,此行目的在擴大市場準入並促進美國農產品出口,兌現台灣“未來4年對美農產品採購量增加30%”的承諾。作為“交換”,他承諾將進一步開放台灣鳳梨銷至美國市場。

在3天訪問行程中,他們一行人還在美國家禽蛋品出口協會主辦的廚藝活動中,親自下廚料理“三杯美國雞肉刈包”。有餐飲業者說,“次長級推銷員” 目的很明顯,就是為美國雞肉來台造勢、要台灣多食用美國雞肉,大家心知肚明。

但台灣從業者擔心,倘若台當局與美國談判,承諾將美國進口雞肉、雞翅、雞腿的關稅從20%降至“零”,台灣雞肉肉品將難以競爭。

台前外事官員介文汲則質疑說,農業部門的年預算有沒有超過100億?“乾脆農民都不要種算了,台當局這是拿台灣農民的血汗錢去討好美國!”

賴清德。香港中通社資料圖

台“立委”張嘉郡表示,台當局採購農產品原則理應是幫業者爭取最有利價格。放眼全球,美國農產品並不一定具有絕對優勢,若不是出於價格考量,就必須讓台民眾了解這次採買跟關稅談判有無關聯,做到公開透明。

台前“立委”郭正亮擔憂,大量採購美國農產品恐會引起“排擠效果”,如果進口大量小麥,為了消化,台軍隊就會少買米,“這是必然的”。

他分析說,在這些農產品中,造成最嚴重影響的應該是牛肉,進口這麼多牛肉一定會衝擊到豬肉的市場。因為肉類是主要的配菜,所以最後軍隊只好去購買美國牛肉。而一旦軍隊大量採購美國牛肉,豬肉、雞肉的採購量就會變少,這勢必會對台灣的農業造成衝擊。

因此,郭正亮認為,賴清德所謂“美國農產品有助於提升台灣糧食安全”的說法是胡說八道,開放美國農產品勢必會衝擊台灣本土農產品市場。

還有學者提到,台灣牛肉產業正逐漸起步,開放美牛全面進口勢必衝擊台灣業者。

至於美國表態開放台灣鳳梨銷往美國,島內輿論也指出,這是“口惠而實難至”。

台“立委”王鴻薇指出,日本進口鳳梨九成都來自於台灣,一年也只有7億台幣,台灣則是4年花費100億美元去購買美國農產品;台資深媒體人謝寒冰分析稱,鳳梨容易腐壞,遠渡重洋送到美國根本就是賠錢生意。

郭正亮也直言,美國距離台灣很遠,若要外銷鳳梨,必須要有冷藏設備,成本也會因此增加。此外,美國不缺乏熱帶水果,他們可以跟中南美洲國家購買,且美國人不習慣直接食用鳳梨,大多是榨汁飲用,因此在他看來,台灣鳳梨在美國並沒有競爭力。

标签: